未曉妃
安科瑞電氣股份有限公司 上海嘉定 201801
0背景
受國家激勵政策調控和光伏產業鏈成本持續下降影響,全國光伏發電呈現出井噴爆發式發展,如何做好光伏電站前期并網的服務工作和后期運行過程中的維護管理工作,是國家電網公司保證“陽光扶貧”政策有效落地的工作,更是保障光伏用戶補貼收益和光伏電站長期安全穩定運行的關鍵所在。
1分布式光伏電站的現狀
近年來,分布式光伏電站得到國家的大力支持。為助力打贏脫貧攻堅戰,國家電網公司實施“陽光扶貧行動”,更加助推了分布式光伏電站的普及與推廣。根據中國光伏行業協會數據顯示,2018年我國光伏新增裝機容量超過43GW,其中分布式光伏約20GW,占比接近50%。據統計,安徽東至縣供電公司2018年組織并網分布式光伏電站108戶,累計并網容量達6380kW,分布式光伏電站正處于發展高峰期。
2分布式光伏電站存在問題
隨著分布式光伏電站的井噴式增長,其所存在的問題也日益凸顯,結合分布式光伏電站推廣與運維過程中的實際情況,其問題主要體現以下兩個方面。
(1)前端服務不到位。對于多數農村家庭來講,分布式光伏電站依然屬于新興事物,部分農民根本不知道光伏扶貧是做什么的,不了解光伏發電和光伏扶貧的相關政策。因此,在光伏電站前期推廣過程中,從光伏發電的政策和電價、補貼,到光伏電站的選址與建設,都需要供電企業及有關部門提供更加積極主動和專業的服務,保障光伏電站的順利建設并網和補貼效益及時到位。
(2)后期運維管理不完善。分布式光伏電站一般規模較小、分布廣、數量多,而且光伏電站之間又相對獨立,不利于光伏電站的集中式運維管理。其中村級光伏電站作為扶貧的主要模式,分布在各個村的光伏電站是由村集體自己維護還是由建設它的企業負責維護一直以來沒有定論。從某種意義上說,光伏扶貧電站后期的運營維護比建設更為重要。部分光伏電站因為建成投入使用后處于缺乏專業人員監管的狀態,越來越多的光伏電站面臨運維難題,如設計缺陷、設備質量缺陷、施工不規范等問題都給光伏電站的運維管理帶來嚴峻的挑戰,導致發電效率大幅下降,影響光伏用戶的發電效益。因此,要做好光伏電站的運行管理,特別要重視維護管理,以推進光伏發電站更好發展。
3提升好的服務
(1)靠前服務,做好宣傳。積極主動向客戶宣傳光伏政策,供電企業安排相關人員定期進行走村訪戶,及時掌握客戶用電傾向和需求。供電營業廳擺放光伏發電宣傳冊,保證客戶及時了解光伏發電政策。通過各項宣傳活動以消除廣大用戶對分布式光伏發電政策的顧慮,也可以消除用戶對光伏電站安裝在自家屋頂或者村里空地上的安全疑慮,還可以讓廣大貧困戶了解光伏發電的相關知識,幫助他們安全用電。
(2)加強內外部溝通聯系。供電企業加強與項目建設方、施工單位聯系,根據年度光伏電站建設規劃,結合供電公司線路設備狀況,在電站選址時,提出合理化建議,要求項目單位盡量在建議臺區范圍內選址,對因受林業、國土等條件限制,需在建議臺區范圍外選址的,供電企業及時調整計劃,提前做好配套電網的建設和改造,同時供電區域內客戶經理全程跟蹤、協調光伏電站項目并網,縮短光伏項目從策劃到獲得收益的周期,節約時間和成本。
(3)快捷*效、讓用戶及時受益。供電企業在與村集體溝通協調安裝光伏發電設施的過程中,同步就發電用戶結算周期達成一致,告知結算電量的審核確認流程,讓發電用戶知根知底。與當地稅務部門及銀行達成協議與共識,以加快光伏發電的電費結算流程,確保發電用戶在結算周期內*一時間獲得收益。
4強化運維管理
(1)規范光伏用戶檔案管理。當前分布式光伏電站主要為家庭式光伏電站和村級光伏電站,位置相對分散,為有效對所有并網分布式光伏電站運維管理,供電企業應持續建立和完善光伏用戶檔案。針對家庭式光伏,由各供電區域內建檔保存,相關客戶經理定期跟蹤更新。針對于村級光伏電站,完整的檔案資料是做好服務工作的前提和基礎,因此須做好光伏電站的項目備案、資格審查、四方確認表等基礎資料完善,由縣級供電企業相關部門妥善留檔保存。
(2)跟蹤落實光伏扶貧效益。針對享受扶貧政策的村級光伏扶貧電站,在做好前期并網服務工作的基礎之上,要強化后期光伏電站發電效益和政策補貼落實。以安徽省東至縣為例,目前全縣范圍內共建成并網村級光伏扶貧電站10個,其中7個為扶貧項目,3個因政策變化,未能及時納入扶貧項目,無法享受扶貧電價。供電企業及時走訪客戶并發放告知單,并積極與縣扶貧辦、發改委等相關部門進行溝通協作,匯報并配合解決有關問題,以期盡早落實貧困補貼。同時,供電企業通過營銷業務系統、用電采集系統等實時監測手段,對光伏電站發電情況進行監測分析,及時通知并幫扶光伏電站處理異常狀況,保證光伏電站發電效率。
5安科瑞分布式光伏發電監測系統解決方案
5.1概述
“十四五”期間,隨著“雙碳”目標提出及逐步落實,本就呈現出較好發展勢頭的分布式光伏發展有望大幅提速。就“十四五”光伏發展規劃,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可再生能源發展中心副主任陶冶表示,“雙碳”目標意味著國家產業結構的調整,未來10年,新能源裝機將保持在110GW以上的年增速,這里面包含集中式光伏電站和分布式光伏電站。相較于集中式電站來說,分布式對土地等自然資源沒有依賴,各個地方的屋頂就是分布式電站的形成基礎,在碳中和方案的可選項中,分布式光伏由于其靈活性必將被大力發展,目前已有河北、甘肅、安徽、浙江、陜西等9省發布關于分布式光伏整縣推進工作的通知。
目前我國的兩種分布式應用場景分別是:廣大農村屋頂的戶用光伏和工商業企業屋頂光伏,這兩類分布式光伏電站今年都發展迅速。
5.2相關標準
根據國家電網Q/GDW1480-2015《分布式電源接入電網技術規定》:分布式電源并網電壓等級可根據各并網點裝機容量進行初步選擇,如下:8kW及以下可接入220V;8kW~400kW可接入380V;400kW~6000kW可接入10kV;5000kW~30000kW以上可接入35kV。*終并網電壓等級應根據電網條件,通過技術經濟比選論證確定。若高低兩級電壓均具備接入條件,優先采用低電壓等級接入。
Q/GDW1480-2015《分布式電源接入電網技術規定》
GB/T29319-2012《光伏發電系統接入配電網技術規定》
GB50797-2012《光伏發電站設計規范》
Q/GDW1617-2015《光伏電站接入電網技術規定》
JGJ203-2010《民用建筑太陽能光伏系統應用技術規范》
5.3解決方案
(1)交流220V并網
交流220V并網的光伏發電系統多用于居民屋頂光伏發電,裝機功率在8kW左右。戶用光伏電站今年發展非常迅猛,根據國家能源局網站提供的數據,截至2021年6月底,全國累計納入2021年國家財政補貼規模戶用光伏項目裝機容量為586.14萬千瓦,這相當于6個月在居民屋頂建造了四分之一個三峽水電站。
部分小型光伏電站為自發自用,余電不上網模式,這種類型的光伏電站需要安裝防逆流保護裝置,避免往電網輸送電能。光伏電站規模較小,而且比較分散,對于光伏電站的管理者來說,通過云平臺來管理此類光伏電站非常有必要,安科瑞在這類光伏電站提供的解決方案包括以下方面:
(2)交流380V并網
根據國家電網Q/GDW1480-2015《分布式電源接入電網技術規定》,8kW~400kW可380V并網,這類分布式光伏多為工商業企業屋頂光伏,自發自用,余電上網。分布式光伏接入配電網前,應明確計量點,計量點設置除應考慮產權分界點外,還應考慮分布式電源出口與用戶自用電線路處。每個計量點均應裝設雙向電能計量裝置,其設備配置和技術要求符合DL/T448的相關規定,以及相關標準、規程要求。電能表采用智能電能表,技術性能應滿足國家電網公司關于智能電能表的相關標準。用于結算和考核的分布式電源計量裝置,應安裝采集設備,接入用電信息采集系統,實現用電信息的遠程自動采集。
光伏陣列接入組串式光伏逆變器,或者通過匯流箱接入逆變器,然后接入企業380V電網,實現自發自用,余電上網。在380V并網點前需要安裝計量電表用于計量光伏發電量,同時在企業電網和公共電網連接處也需要安裝雙向計量電表,用于計量企業上網電量,數據均應上傳供電部門用電信息采集系統,用于光伏發電補貼和上網電量結算。
部分光伏電站并網點需要監測并網點電能質量,包括電源頻率、電源電壓的大小、電壓不平衡、電壓驟升/驟降/中斷、快速電壓變化、諧波/間諧波THD、閃變等,需要安裝單獨的電能質量監測裝置。部分光伏電站為自發自用,余電不上網模式,這種類型的光伏電站需要安裝防逆流保護裝置,避免往電網輸送電能。
這種并網模式單體光伏電站規模適中,可通過云平臺采用光伏發電數據和儲能系統運行數據,安科瑞在這類光伏電站提供的解決方案包括以下方面:
(3)10kV或35kV并網
根據《國家能源局關于2019年風電、光伏發電項目建設有關事項通知》(國發新能〔2019〕49號),對于需要國家補貼的新建工商業分布式光伏發電項目,需要滿足單點并網裝機容量小于6兆瓦且為非戶用的要求,支持在符合電網運行安全技術要求的前提下,通過內部多點接入配電系統。
此類分布式光伏裝機容量一般比較大,需要通過升壓變壓器升壓后接入電網。由于裝機容量較大,可能對公共電網造成比較大的干擾,因此供電部門對于此規模的分布式光伏電站穩控系統、電能質量以及和調度的通信要求都比較高。
光伏電站并網點需要監測并網點電能質量,包括電源頻率、電源電壓的大小、電壓不平衡、電壓驟升/驟降/中斷、快速電壓變化、諧波/間諧波THD、閃變等,需要安裝單獨的電能質量監測裝置。
上圖為一個1MW分布式光伏電站的示意圖,光伏陣列接入光伏匯流箱,經過直流柜匯流后接入集中式逆變器(直流柜根據情況可不設置),*后經過升壓變壓器升壓至10kV或35kV后并入中壓電網。由于光伏電站裝機容量比較大,涉及到的保護和測控設備比較多,主要如下表
掃一掃 微信咨詢
©2024 安科瑞電子商務(上海)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備案號:滬ICP備18001305號-12 技術支持:智慧城市網 sitemap.xml 總訪問量:254541 管理登陸